起源谬误
在各类[逻辑](https://en.wikipedia.org/wiki/List of fallacies)谬误的清单里,「起源谬误」向来是榜上有名的——也就是以某人持有信念的缘由为依据,抨击信念本身。
乍一看,这个观点似乎有些奇怪——倘若一个信念的源头无法决定其系统性可靠程度,那又有什么能决定呢?比如,若「深蓝」计算机向我们推荐一步棋,我们之所以会相信它,是源于对其搜索博弈树程序代码的理解 ——毕竟我们自身无法评估实际的博弈树。除了源自具有系统性可靠度的过程,还有什么能赋予任何概率赋值以「理性」的正当性呢?
探讨起源谬误的文章常会提到,起源推理并非总是谬误——证据的来源确实会影响我们对证据的评估,比如当它来自一位值得信赖的专家时。不过这些文章也会指出,起源推理有时候就是一种谬误:化学家凯库勒最初是在梦中瞥见苯的环状结构的,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永远不能相信这个由梦境催生的结论。
所以,有时候起源谬误就是谬误,有时候又不是?
起源谬误在形式逻辑上之所以被视作一种谬误,是因为一个信念的最初起源,与它当前的证成状态——也就是当下所有已知支持性与反驳性证据的总和——并非一回事。
然而,我们改变主意的频率其实比自己以为的要低。基于起源的指责在人类中确有一定影响力,不过对理想的贝叶斯主义者而言,这种影响力却并不存在。
当你意识到自己的诸多想法可能来自于某个存在缺陷的源头时,清空思绪是一种极有用的思维策略。一旦某个想法在头脑中扎根,即便有证据佐证,也未必能将其彻底摒弃。试以那些自幼信奉《圣经》的人为例:纵然他们后来在理性反思层面否定了《圣经》为上帝亲笔所著的观点,却依然认定《圣经》蕴含着不可或缺的伦理智慧。这正是未能真正清空思绪的表现;若能**因观点出自《圣经》**而对其中所有内容保持质疑,他们可以认知得更彻底、更理性。
与此同时,他们必须牢记这样一条原则:「单纯对某个愚蠢的观点进行镜像式否定并非智慧」。真正的目标是让自己的思想彻底摆脱束缚,进行独立思考,而非把「否定《圣经》」当成一种机械的准则。
一旦某个想法在头脑中扎根,你便会下意识地在周遭处处为它寻找佐证——因此,当这一想法的源头突然遭人质疑时,明智的做法无疑是:对这棵「思想之树」上生长出来的所有「枝叶」统统保持怀疑……
若你真能做到,那便再好不过!毕竟,清空思绪绝非易事。要真正重新思考,需付出极大的心力,而非任由思维再次陷入复述那些缓存已久的固有论点的模式之中。索尔・申克尔(Thor Shenkel)曾言:「除非事情的走向完全可能是两种结果中的任意一种,否则就不算真正的信仰危机。」
若某一信息来源已被你证实不可信,但其衍生出的诸多观点到头来却似乎全是正确的——《圣经》便是这类现象的典型代表——那么你对此理应抱以高度警惕。
然而另一方面……世间也确实存在一种足够清晰确凿的证据:一旦拥有这种证据,观点最初的来源便不再具有重要意义。积累这类确凿证据,正是科学的核心要义所在。凯库勒最初在梦中想到苯的环状结构也好,哪怕我们是通过电脑随机生成的图像中、从被揭穿是骗子的通灵者口中,甚至是从《圣经》里得到这个待验证的假说也罢——这些都无关紧要。苯的环状结构已被足够充分的实验证据所确立,以至于提出这一观点的源头变得无足轻重。
但在缺乏此类确凿证据的情况下,你便需要关注观点的原始来源:若专家所在的领域确实值得尊重,便应给予他们比普通人更多的信任;而对源自可疑渠道的观点,要始终保持怀疑;至于动机存疑者,若其无法提出不依赖自身权威的论据,则更应不予采信。
若除了所宣称的起源事实之外还存在其他正当依据,却仅凭对起源的指责便宣称问题已尘埃落定,此时起源谬误便成为了真正的谬误。哈尔・芬尼(Hal Finney)提议,我们可将这种对观点起源的合理诉诸称为「起源启发法」。
一些(针对人类)的经验法则:
-
对那些你并不认同的信念,若有人以其起源为由横加指责,便需保持警惕,尤其当指责者宣称其论证并非单纯依赖自身身份的空洞权威时。「飞行是一种宗教观念,因此莱特兄弟必定是骗子」便是这类谬误的经典例证之一。
-
同理,不要以为仅凭对相关人物的性格及其有缺陷的动机做一番老练的心理剖析,就能获取某个技术问题的可靠信息。若存在技术性论证,它们理应优先被考量。
-
当你的某个核心信息来源突然遭遇新的质疑时,你确实应当对从这一「根基」生长出的所有「枝叶」保持怀疑。不过,你并没有正当理由将这些衍生观点直接当作定论全盘否定,因为单纯对愚蠢观点进行镜像式否定并非智慧,但亦有例外……
-
若你发现自己仍对某些早期说法深信不疑,而这些说法的源头,恰恰是你之后已然否定的信息来源,那么,务必对它们抱以极度的怀疑。